苏州喝茶工作室,南京秦淮大圈品茶外卖工作室,江苏一品楼yplinfo5

漳州:推窗见绿,清新“会客厅”的养成记

来源:漳州文明网    2025-10-14 09:47:00   
九龙江畔,绿意绵延
东海之滨,白鹭翩跹
2025年的漳州
正以一幅“城在绿中、人在画中”的生态长卷
向每一位牵挂故土的漳州人
娓娓道来这座千年古城的绿色新生
  绿色,是漳州最动人的底色,亦是其最宝贵的发展优势。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将生态“高颜值”转化为发展“高质量”,将人文“软实力”融入城市“硬支撑”,全面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,让生态文明的脉搏强劲跳动于城乡肌理。
  推窗见绿,出门入园:
  城市与自然的深情相拥
  晨曦初露,碧湖水面漾起金色涟漪。环湖跑道上,晨练者的身影与鸟鸣声相伴,这座城市的“生态绿肺”正焕发着盎然生机。

西湖生态园儿童游乐园丰富的游乐设施 沈昊鹏 摄
  傍晚的西湖,水清岸绿,市民或休闲或健身。西湖生态园的建成,让周边市民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。“呼吸都带着草木香。”在此锻炼的张阿姨道出了大家的普遍感受。

龙江岁月江畔渔歌园区 沈昊鹏 摄
  周末的龙江岁月草坪上,孩子们追逐着肥皂泡泡,年轻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。远处有人弹起吉他,民谣伴着晚风掠过花海,惊起数只白鹭斜斜飞过九龙江的夕阳。
  “以前,漳州可没这么多可以散步休闲的地方。”正在芝山公园锻炼的市民陈先生回忆道,“多年前,这里就是一个深山密林,现在经过修整,成了家门口的公园,我们每天都要来走走。”
  生态公园的增多,正是漳州城市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的具体实践。在这里,人与自然的重逢正书写着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生态答卷:
  不仅是环境的改变
  更是生活方式的绿色蜕变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围绕“田园都市、文化名城”目标,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。

九十九湾主港道经过海绵水系建设,变身城市蓝绿空间。 张旭 摄
  以打造“幸福河湖”为目标,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,九龙江西溪获评全国“最美家乡河”,九十九湾跻身全国首批“幸福河湖”试点、获评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,温水溪入选水利部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清单。
  通过建设滨水绿道和生态廊道,漳州将散落的公园、绿地串联成网,形成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脉络。
  西湖、西院湖、上美湖、湘桥湖等公园相继落成,256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散落街角,全市1320多公里“福道”蜿蜒延伸。
  漳州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.51平方米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45%,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%。
  如今,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”已成为漳州市民的日常生态福利,整座城市宛如一个天然的“绿色会客厅”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漳州的城市之美,不仅体现在绿色与清新上,还在于文明浸润、古今交融中。

拆墙透绿”后的中山公园 黄子君 摄
  去年,中山公园实施“拆墙透绿”升级改造工程,促使公园与漳州古城融为一体,让市民游客在畅享生态的同时感悟深厚的人文底蕴。
 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漳州坚持“保护传承、活化利用”,让千年文脉在绿色的生命张力中焕发出独特光彩。
  “生态与文明的交融,让漳州的城市之美更加立体生动、更加富有韵味。”来自浙江的游客许女士说。
  乡村增“颜”,产业提“值”:
  绿水青山间的振兴之路
  条条“四好农村路”通达四方,座座农家小楼错落有致。风过之处,稻浪翻涌、果香四溢。漳州的乡村,正经历着由表及里的美丽蝶变。
  家住市区的汤淑萍女士,常带孩子回老家长泰坂里乡度周末。“环境好了,孩子更爱回来亲近自然。”这背后,是坂里乡绿色发展带来的水质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。全乡6个行政村均获评“福建省生态村”。
  2024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东山考察时指出,“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,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”,嘱托要“在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”。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为漳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、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
东山县澳角村 沈昊鹏 摄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以乡村振兴“十镇百村典型引领、百镇千村共富共美”行动为抓手,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。通过“清沟、扫地、摆整齐”“拆旧、拓新、整漂亮”“穿衣、戴帽、扮靓丽”的“三步走”战略,稳步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“干净整洁”向“美丽宜居”升级。
  芗城双溪村的杂乱江滩变身生态公园;漳浦后垅村的古厝群经修缮成为旅游打卡点;云霄佳洲村重现“闽南水乡”风貌,留住了乡愁记忆……漳州乡村的“颜值”不断提升。

在长泰区坂里乡丽田园,紫色的马鞭草花海如梦如幻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骑行游玩、打卡拍照。陈逸帆 摄
  美丽乡村既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。漳州将文明乡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,全市2103个村普遍建立“一约四会”(村规民约、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禁赌禁毒会、红白理事会),定期开展乡风评议,培育文明新风。
  龙文洛滨村编排锦歌《移风易俗新风尚》,唱出时代新气象;南靖西坑村“稻花香宣讲队”走进田间地头,传播孝亲敬老、邻里互助美德;榕树下、古厝前,悠扬曲调传递着淳朴民风……文明,正成为漳州乡村最美的风景。

漳州的乡村,正经历着由表及里的美丽蝶变。 游斐渊 摄
 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。漳州大力推广种养加一体化绿色循环产业链,漳浦县石榴填鸭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,实现全链条覆盖与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。目前,全市共有122个种养加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。
  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:龙海港边村千亩蔬菜基地年产值约2000万元;漳州高新区蔡坂村水仙花全产业链年产值达7000万元;东山岱南村精准发展绿色种植、白色盐业、蓝色养殖“三色”产业,2024年全村生产总值1.25亿元……

 
  从“一处美”到“全域美”,从“环境美”到“发展美”,从“生态美”到“人文美”,漳州乡村正在绿水青山间踏出振兴的坚实足迹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
  守护底色,永续发展:
  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承诺
  今年初夏,诏安国有防护林场工作人员巡查时发现,10多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紫纹兜兰安然栖息、自由生长。
  紫纹兜兰在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中被评为极危等级,素有“植物界的大熊猫”之称。此次发现尚属全市首次,亦是漳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又一力证。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坚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,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
  增绿扩量,自然空间持续美化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累计完成造林绿化75.14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45.18%,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9种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2种,荣获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全国绿化模范城市”等称号。
  深化改革,价值转化更加顺畅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林业“地票”改革试点,成功发放全国首张林业地票、全市首张林票,实现“集体得财、林农得益、经营得利、社会得绿”四方共赢。
  推动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——漳州前置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,全国首发“林业数字碳票”。开发全国首例跨国海藻碳汇,该案例成功入选《“一带一路”碳中和技术创新典型案例》。

“碳”索新“蓝海” 饶超毅 摄
  降碳转型,发展动能愈发强劲
  漳州众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碳足迹评价等举措,产品单品综合能耗下降41.24%,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9.94%,接单周期由60天缩短至约30天,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和国家级绿色工厂。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,绿色工业园区2家,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。截至目前,漳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为52.81%,较“十三五”期间提升了25.51%,绿色电力使用比例达24.25%。
  水岸共治,水清滩净鱼鸥翔集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漳州连续5年将海漂垃圾综合治理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,系统推进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,世界“极危”鸟类勺嘴鹬现身九龙江河口,约5.6万只水鸟选择漳州越冬,创历史新高。
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。
 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,总面积稳定在2360公顷,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。云霄县立足“红树林+”品牌效应,成功申报7个地理标志,凭着良好生态的“金字招牌”打开了广阔销路,仅“东厦锯缘青蟹”的年产值就突破亿元,生态价值实现高效转化。
从山顶到海洋
一幅生态优美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的
现代化滨海城市画卷
正在漳州大地徐徐展开
  (来源:漳州市河长办、闽南日报)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周口市| 射阳县| 宜宾市| 河北区| 贺兰县| 万荣县| 巩留县| 舞钢市| 滕州市| 平罗县| 石棉县| 贡山| 万荣县| 岳西县| 应城市| 湟中县| 阿坝| 达尔| 格尔木市| 中西区| 江达县| 石棉县| 宣恩县| 会昌县| 长治县| 彭山县| 曲沃县| 巫山县| 微博| 许昌市| 峨眉山市| 皋兰县| 阿拉尔市| 广南县| 长宁区| 塔河县| 元氏县| 宾川县| 安岳县| 河东区| 华安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