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两元就有三到四样菜,有荤有素还配汤,米饭小菜无限续,这性价比太高了!”8月4日中午,漳州市东山县樟塘镇湖尾村的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内,退役老兵们举着餐盘直晃悠:“看这红烧肉,肥瘦相间,汤汁都渗进米饭里了!”
这份日常的温暖,正是东山县创新双拥工作的生动注脚。当“全国双拥模范县”的金字招牌遇上“烟火气”,东山岛正用一餐一饭的温度,书写着新时代军民鱼水情的新篇章。
东山县樟塘镇湖尾村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热闹情景
从试点到全域
“八一”建军节前夕,随着金灿灿的“双拥食堂”牌匾在樟塘镇湖尾村揭牌,该镇9村1社区的幸福食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,成为东山县首个实现镇域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全覆盖的乡镇。从2023年底港西村首创“长者食堂+双拥”模式,到如今全县7个镇建成20座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,该县将拥军深情完全融入日常柴米油盐。
“不仅不能忘记革命传统,更要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。”樟塘镇武装部长陈立斌的一番话,道出了东山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的创新内核。樟塘镇率先打破常规,将现役军人60岁以上父母、退役军人、“三属”、军休人员及未满60岁生活困难的军人亲属全部纳入优待体系,惠及全镇334名退役军人和35个现役军属家庭。
这一创新实践并非偶然,其源头可追溯至港西村的先行探索。2023年,企业家林华彪联合拥军企业投入百万资金,在港西村开创“老兵专桌”模式,为退役军人打造专属用餐空间。县双拥办迅速捕捉这一创新,将其推广至全县,为双拥食堂的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从期盼到现实
看着港西村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炊烟袅袅,邻近村庄的退役军人和老人等也满心期盼:“什么时候自己村里的幸福食堂也能变成双拥食堂?”这份期盼,在湖尾村化作了行动。
今年初,湖尾村启动幸福食堂计划。村干部希望在宗祠旁建设食堂——那里有戏台、健身器材,既能满足老人用餐,又能提供活动空间。但宗祠周边多为祖屋、巷道,可用空间极少。“没有地,我们就挨家挨户做工作!”村干部带着图纸、卷尺,逐户沟通。
得知是为退役军人和老人等建食堂,12户村民当即签字支持。更令人感动的是,“兵支委”陈阿勇无偿让出两处房屋扩容食堂,80岁的陈桂荣老人腾出两套闲置房,改作医务室和洗衣房。“我作为老兵,把老房子给村里用,是贡献,更是荣幸!”陈阿勇的话,让全村干劲倍增。短短一天内,338平方米的幸福食堂在村民的礼让中敲定,全村募集善款近30万元,物资捐赠源源不断。这座承载着特殊使命的食堂,从图纸变成了现实。樟塘也由此成为东山首个“幸福+双拥”食堂全域覆盖的乡镇。
从“用餐点”到“暖心驿站”
除了硬件升级,东山县更注重服务的精准化与人性化。县双拥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步发放“军人军属养老服务卡”,这张集成军属住址、健康档案及紧急联系人信息的卡片,已发放至全县106名军人军属手中,让服务精准对接每个军人家庭。
长效运作的密码,在于构建军民企“共同体”。武警东山中队官兵在节日当天深入下湖村食堂帮厨义诊;东山县新阶联等社会力量持续助力,多家即将进驻的国企也加入支持行列。如今,双拥食堂已从单纯的用餐点,升级为集义诊、洗衣、情感交流于一体的“暖心驿站”。老人们的欢笑,成为最真挚的认可。刚满60岁的退役军人陈松钦朴实地说:“我们也有优待,很开心、很满意!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广大军人军属最真挚的心声。(漳州融媒记者 王琳雅)